了解0〜6歲社交能力發展,預知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功率!

曾經有研究指出,樂於助人及分享的孩子,未來較有可能取得大學學位,在工作及他人相處上也會順利許多,可看出社交能力與未來人生的成功與否,有著極大的關聯。想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爸媽要先了解其發展!

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在生活中可以發揮很多作用,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表示,人類是群居動作,在社會中,人類是很難自己獨處的,當孩子在人際關係上有著互助經驗,可以幫助其適應這個環境。

當孩子對環境的適應力佳,其中一點最重要的影響,就是看待自我的價值。駱郁芬臨床心理師提到,生活中必須與他人互動,如果孩子過程中備感挫折,內心會認為「我是個不夠好的人;我不被這個世界所接受、喜歡。」而好的社交關係指的也不是朋友數量很多、很會交朋友、人人都好等,社交關係其實有很多面貌,「朋友量只是其中一種,還可以有更多深度的發展。」

所有的發展都從家庭開始

「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頗大,因為孩子的所有發展都是從這裡開始。」駱郁芬臨床心理師提到,狹隘的家庭定義是指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廣義的則是嬰幼兒從小的生活環境,當孩子因為有需求而哭,生活環境告知他「再哭就不抱你、不理你」等想法,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對孩子來說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在嬰幼兒階段,需要建立的是安全感及良好的依附關係。

當家庭總是忽略孩子所釋出的訊號,其內心學習到的會是「放棄」,認為這世界沒人會在乎他,是放棄自己的,在往後的生活中,較無法與他人建立起信任關係,與他人互動中存在更多的不安全感,也會影響孩子看待人際關係的態度。

0〜6歲的社交能力發展

根據孩子的發展,人際關係也會有所改變,駱郁芬臨床心理師以3歲做為分隔點,而3歲前後的兩個階段,「朋友」分別代表不同意義:

  • 0〜3歲


部分爸媽認為,讓孩子早點進入團體生活,早點接觸人群,學習如何交朋友,「但在兒童發展上,3歲以前的孩子其實沒那麼需要一個伴。」駱郁芬臨床心理師解釋,3歲前,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期,發展重點在於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起更安全、穩定、信任的關係,而有些孩子會在這個階段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性,像是到公園玩時,主動跟其他小孩玩在一起等,屬於正常發展,也是好的現象。

雖然孩子還不需要有伴,但會對於較常出現在身邊的其他人,產生熟悉感,「在孩子心裡,不像是大人所謂的朋友,僅是熟悉的玩伴而已。」

  • 主要照顧者不只是家人


上文所提及的主要照顧者,不單單指的是家人,駱郁芬臨床心理師說明,根據兒童發展研究顯示,孩子最多可建立起6個依附對象,但一般而言,主要會以1〜2個為主要對象,可能是爸媽、祖父母,或是托嬰中心的人員。

  • 3〜6歲


3歲之後,孩子的生活多了「朋友」的角色,駱郁芬臨床心理師表示,3〜4歲是過度期,孩子還在練習如何與他人互動,約到4歲以上,爸媽可以明顯觀察到,孩子會想跟同伴一起玩玩具,一起模仿認同的角色,像是卡通人物等。也因為性別概念的發展,孩子會較喜歡與同性朋友玩在一起,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重心,會是人際關係的建立。

관련 문서
지난 기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