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一則新聞是,由於爸媽抱得過多,保護太過周到,以致許多六個月大的孩子還無法拖腹爬行。這則新聞令我聯想起,信誼實驗托兒所林意紅所長曾透露,托兒所裡運動不足的孩子的數量逐漸升高的趨勢。這些小朋友最顯明的反應就是害怕爬樓梯,或是無法用雙腳交替爬樓梯(只能一次爬一格);有些人上樓很順利,下樓卻很膽怯,經常要仰賴他人牽扶;還有的小朋友會在爬樓梯時出現奇怪的姿勢,例如不由自主地發抖等等。在韻律課程裡,這些小朋友也有明顯落後的現象,其他同年齡的孩子能做的動作,他們若非無法完成,就是無法持久。連備受孩子歡迎的攀爬網、單槓與獨木橋等遊樂設施,他們往往裏足不前,不敢輕易嘗試。
這些現象看起來仿若小事,但如果始終不處理,任由小朋友繼續落後,其後續影響就不容輕忽。因為孩子對運動的不擅長,其實反映了他們的運動經驗的相對貧乏。身體不常鍛鍊,肌耐力或肌張力也會弱,進而導致他們的動作顯得較為笨拙,並且容易疲勞。這些孩子就學之後,很可能會因手部肌力的不足,使他們寫字容易超出格線,而且沒寫多久就容易感覺疲累。上課時也可能會因為背肌力不足而東倒西歪,別人可以坐四十分鐘,他卻坐二十分鐘就得想趴下來,因而進一步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效果。遇到這一類的個案,意紅所長會鼓勵小朋友多運動以補強不足,只要少部分孩子,才需要尋求專業特教老師的協助,予以職能治療。但只要在六歲之前施以專業治療,通常都會有可觀的效果。
不少家長因為過於忙碌,常以坐式的才藝班塞滿了孩子的生活。或是把孩子悶在家裡,整日與電視或玩具為伍。或是壓抑孩子的好動天性,希望他乖乖進行靜態活動,而輕忽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跑跑跳跳、翻滾攀爬,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孩子的遊戲與運動經常是相互結合的,許多從遊戲中可以學習到的能力,也能夠從運動過程中學習到。例如孩子在騎腳踏車、盪鞦韆、溜滑梯等過程裡,也同時訓練了他們的大肌肉、手腳協調能力、平衡感、專注力、工具操作等能力。再者,在與其他孩子一起運動時,亦能增進語言能力與人際互動能力。在衝來跑去的過程中。他們發洩了精力與情緒,並經由運動經驗的累積和技術的精進,逐漸建立起自信心,真是一舉數得。愛小孩的爸爸媽媽,趕快多帶孩子去運動吧!
月刊就学前教育』より抜粋・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