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向來在教育及研究上集中在應用方面,而缺乏創新及創意。但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變成是能設計、創造者,而非應用技術的人力。我們必需檢討目前學校的課程規劃以及教育方式,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以符合學生的需要。
創新及創意的來源,其實在於我們對事物、及一般認定事實的質疑,在我們教育體系中學生扮演著努力吸收的角色,對教師教授的內容很少抱持思辨或批判的態度,一切的學習都是被動的。這是對創意最大的殺傷。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以創新為導向,那麼我們的文化、產業、經濟一切都要落伍。
我們要確實釐清知識型社會的定位,規劃知識經濟發展時人力的需求。更要扭轉學校教育,朝向創新研究之精神與制度發展。
創意的來源
創意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在逐漸抹煞我們的創意。創意也許只像我們小時候好奇、愛問問題而已。問問題是創意的主要來源,沒有問題代表沒有創意。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學術論文從問題開始、藝術創作也從特殊的表現 (問題點) 開始。而問題在我們小的時候是大家都有,「每事問」正是我們要重拾的精神。
読書は創造性を育む素晴らしい方法だ。本は他のメディアにはない方法と思考の深さで物事を描写する。分析的であったり、無限であったり、さまざまな思考を刺激してくれる。
但是讀參考書、作考題就沒有這種好處了。這些材料太死板、沒有想像力,因而引發不了創意;在作這些練習時,你只是機械、被動地被「拷問」,而不是在與作者對話。人們對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都有依賴性,這依賴性就造成慣性和惰性,後來連思想也跟著僵化了。我們應該多嘗試自己還沒涉及的領域、自己不熟練的技術,才能擺脫慣性,爆發出突出的創見和能力。
今天不論國家與企業,要生存發展都需要以知識為基礎,企業主要的投入是知識,主要產出也是知識,知識的吸收,消化及產生是企業活動的主體。而知識的獲取及傳遞,必需要是創造性的過程,對組織才有長遠的利益。因而企業主要的責任就有一點像學校,必須以培養知識團隊、創造知識為職志,才能開創成功的事業。
芸術的な努力は創造性の最高レベルであり、技術や表面的な効果や商業的な価値ではなく、創造性が第一だからだ。
芸術教育では、芸術はあくまでも手段であって、それ自体が目的ではない。 芸術教育の目的は、創造性の応用先がどこであろうと、創造のプロセスにおいて人々をより創造的にすることである。
創造性を育む方法
總合以上,我要提出一些培養創意的方法:
1.認識自己,尋找興趣
2.接觸各類活動,發揮各種潛能
3. 不怕錯誤、不斷嘗試
4. 常提問題
5. 主動參與各種活動
6. 不要自我設限
7. 培養看書的習慣
8.多從事旅遊、多增廣見聞
9.讀一些傳記,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
10.多關心社會
11. 多實現自我,少與人比較
12. 自己解決困難
13. 學校要超脫教讀書的場域,而變成知識的工廠:教師是工廠的工程師,學生也是知識的製造者。
14. 企業要像學習組織不斷創新、不斷學習。
15. 從事藝術、設計等創作,最能提升創意能力,每個國民每週應當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才能維持他 (她) 創意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