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 「爸爸你好 我也好」

摘自國語日報 文/呂政達

問一個問題:你爸爸是做什麼的?

答案顯然很簡單,而且只有一個,爸爸是公務員、老師、商人或其他各行各業,你應該知道答案。

再問一個問題:爸爸曾為你做過什麼?你簡直可以列出一個「爸爸清單」來:考試考壞時,陪著你、給你打氣的爸爸;生日時,跑遍城市為你買蛋糕的爸爸;承諾要「永遠照顧你」,晚上趁你睡覺來看你,給你蓋被的爸爸。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要想一下,也可能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你為爸爸做過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個爸爸,而且生下來就註定好的,然而,觀看別人的爸爸的故事,是會有情緒渲染力的,我們常不知不覺聯想起自己的爸爸,以及爸爸和我們之間的故事。像張作驥導演的電影《爸,你好嗎》裡,就有十種形形色色的爸爸,從年輕的到年邁的父親,你必定能從其中一段,或只是一句對話、一個身影或一個眼神,尋找到自己與爸爸的關係。

每個爸爸其實真的都是一部電影,但孩子就像遲到的觀眾,努力想知道爸爸的前半段劇情。心理學家說,我們都會有追尋爸爸故事的心理動力,用爸爸的故事來定義自己的人生和角色,所以爸爸前半生的故事,就像一份送給孩子的看不見的禮物,深深的影響孩子的生命。在張作驥的電影裡,我們其實常看見這份禮物的影子,也看見爸爸的過去如何影響孩子的將來。

童年時,爸爸的身影險的那麼的巨大,我們追求不懈的讀書、考試、追求成就,常常就是為了得到爸爸的讚揚。所以,曾有心理學家調查成年兒女與對爸爸的抱怨;小時候想得到爸爸讚美,爸爸卻保持沉默,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兒子抱怨爸爸的沉默、木訥和不懂得溝通,但等到這個兒子自己變成爸爸,卻還是照樣沒有學會溝通。

電影裡有一段爸爸帶兒子會去看祖父,卻要透過孫子的問話,祖、父、孫三代才能維持溝通。經過這麼多年後,長大的兒子還是不知道如何和爸爸講話,反而只有孫子會問爺爺「你有沒有女朋友」這樣的問題。

電影裡還有一段,長大後的兒子變成了爸爸,卻還是不知道怎樣當爸爸,因為正如心理家湯瑪斯‧哈利斯說的,我們在三歲時心裡會覺得「爸爸真好,但我不好」,因為我什麼都不會,而爸爸卻什麼都會。如果這個兒子爸爸沒有教他怎樣學習變成大人,長大後,「別人好,我不好」的自卑感還是會繼續存在。電影哩,有個爸爸老實的跟兒子說:「我不知道怎樣照顧你。」反而兒子要安慰他:「你照顧的很好。」

看著自己的爸爸,以後你可能會體會到,父子間最重要的那個東西,其實叫做「關係的品質」。然而,無論跟爸爸的關係是親密,或是講不上幾句話,將來總是可能會留下遺憾和抱怨,這時,請你體諒你爸爸,他其實也在學習,小時候,他也是他爸爸那部電影的遲到的觀眾。何妨輕輕問候一聲:

「爸爸,你好嗎?」爸爸是好爸爸,孩子也是好孩子。

관련 문서
지난 기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