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的話 – 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

健康操的音樂播放,值週老師與大班小朋友帶領大家,跟著音樂一起進行,動動自己的身體,讓身體得到伸展;孩子們認真的跟著做,園長則隨著音樂加上口白,欣賞著孩子們認真、不協調、沒到位的動作,展現十足的童趣,有孩子的fu~;突然間,被一張笑咪咪且目不轉睛跟著台上做動作的可愛娃娃臉吸住,我好受感動的去帶她上台,與台上的老師、小朋友一起示範。

小幼班的小晴落落大方地跟著音樂做動作,笑容加上可愛的臉兒超吸睛的,台下的大、小朋友又更認真地舞動著身體,哈哈~原來可愛、美加上笑容是可以這樣迷人的!

剛上小幼班的小晴,經過一個月的適應期,從大哭的分離焦慮慢慢的調適,走過媽媽不在身邊,接受老師與同儕的那段日子,對小孩而言,不安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被同理的;記得有次她大哭怎麼都不被安撫時,園長手上剛好有手機,說要把哭哭的臉拍下來,沒想到小孩就停止哭泣說不要,自己擦乾眼淚跟媽媽說再見,自此以後很少有大哭的現象,媽媽說小女孩很愛漂亮,這是她在乎的事。

上台的表現,讓她更有自信,心甜、臉甜,所散發出來的愉悅感,是那麼具有感染力。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也學會管理、紓解自己的情緒,可是很重要的教養操練功課。

情緒的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マンディ

関連記事
過去の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