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培養中文力~跟著 閱讀列車出發

文/黃美湄

國內提倡閱讀多年,但是近日的國際閱讀素養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不算會閱讀,特別是讀出字裡行間的推論。向來就懂得和孩子一起共讀的你,要如何掌握語文發展和學習的特性,正確地培養孩子的中文力?

從70年代起,信誼基金會帶頭在台灣提倡「親子共讀」的觀念,鼓勵爸媽陪伴孩子閱讀,讓圖畫書伴隨爸媽的聲音變的更有溫度,更有滋味。

30年來,信誼陸續推動了幾項重要觀念和作法,包括:呼籲尊重幼兒讀好書的權利、推廣「多元閱讀」的概念,期盼透過不同的閱讀形式及更多元的內容,擴展孩子的閱讀經驗、享受閱讀的樂趣,從2000年起,更提倡「適齡讀好書」的概念,並走入「分齡」的出版與閱讀推廣。

3~8歲學會閱讀基本能力

0~3歲講求的是親子共讀,先讓寶寶親近書本 、愛上書本,做一個小小愛書人;3歲以上就可以很有計畫性的選擇好故事培養孩子的中文力。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柯華葳指出:「閱讀是要學習的。」依據美國哈佛大學學者J.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小學三年級以前要學會閱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識字、辨識文體、因果推理等。四年級開始,要漸漸透過閱讀學習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閱讀素質評比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對象,來檢視是否已啟動透過閱讀而學習的能力。如果離這個能力還有差距,就要進一步探討先前的基本能力是否足夠,萬一不足,盡快加強還來得及。

家庭環境最能影響閱讀成就

「但是,基本能力的形成需要家庭同心協力。」柯華葳強調。孩子在3~8歲(學齡前到小學三年級)是學習閱讀的關鍵期。根據國際閱讀協會的報導,與學童閱讀成就最有關係的環境條件是「在家中的閱讀」情況—當家中成人常常閱讀、喜歡閱讀,且家中有相當的藏書量使小孩子從小就接觸閱讀,長大也常常並喜歡閱讀,這些都會促成孩子閱讀的技巧和學習表現。

閱讀的基本功大略可以分成「音」、「義」、「法」和「用」。一開始是以音對應字,形成「一字一音」的概念;漸漸分辨同音字,進而知道詞彙的用法,懂得語法和文體,並能恰當地使用所學到的「音」、「義」、「法」。

示範與練習,提供好學習

信誼基金會除了多年前已發展一套適合7~9歲的《兒童閱讀列車》,近日又從語文發展與學習角度,邀請柯華葳教授擔任監製,推出信誼《寶寶閱讀列車》和《幼幼閱讀列車》,考慮年齡,依明顯的「音」、「義」、「法」、「用」語文特色,為3~5歲和5~7歲孩子在既有的出版物中挑選好書,搭配有經驗的老師提供閱讀和語文活動(練習),希望幫助幼兒透過閱讀,不但學「語文」、學「內容」,也學到閱讀的方法。

柯華葳認為:「學語文關鍵在環境中要『有示範』與『有練習』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語文能力低,顯見是語文環境不佳。因此,出版好的讀物很必要的,它兼具雙重作用,3~5歲特重語音的學習,包括韻和狀聲字詞幫助幼兒熟析字與音的關係。5~7歲則加強複雜的描述,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字詞的語法。自然與社會人文知識也要均衡。

親子閱讀後,透過對談或遊戲,自然而然地增加「重點」重複出現的機會,也就達到練習的目的了,不過,要提醒爸媽, 閱讀第一,練習其次,不要本末倒置,孩子才會有興趣一讀再讀喔!

関連記事
過去の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