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的話 – 世界母語日

又到了每年2/21日的世界母語日,為了推廣保存母語的精神,當天園內舉辦系列活動。

首先欣賞教育部網站提供的影片「現在開始說我們的話」,影片內容呈現國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四種不同的語言,不只小孩們有聽沒有懂,連大人也是,客語、原住民語完全聽不懂;接著諾貝爾家的表演「喙齒疼和一日吃三頓」、莫內家的「小姑娘」,柏克萊家的「月娘光光」。

世界母語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消失,此日期源於孟加拉語言運動,有數名學生於1952年2月21日遭受警察槍擊死亡。 這場孟加拉語的保護運動,被視為歷史上第一次用人命保護母語的運動。

隨著人們漸漸了解到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權」的概念也因此出現,人們無論種族、信仰、文化、出身,都有權使用自己的母語。 台灣本土語言,原稱「鄉土語言」,自1993年修訂國小課程標準增列「鄉土教學活動」納入正式課程,90學年度(2001年)起依照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規定,國小一至六年級生,必須就臺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等三種本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則依學生意願自由選習。111學年起,本土語言正式納入國高中為必修課程。

自世界母語日在台灣推廣後,每年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或者日常生活根本用不到等等。

母語是建立社會關係的關鍵,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元素,孩子對自己語言和文化的欣賞會影響其他語言的學習,精通母語有利於學習其他語言,也有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過去威權年代,在學校是不准學生說母語,若被教官聽到,不是記警告就是罰錢,而失去了學習母語的機會,導致現在許多父母對母語不熟悉,問小孩~在家都說國語嗎?多數小孩回答:是,媽媽都說 ,所以小孩們缺少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母語的機會。

幼兒園有兩位外國學生,一位來自日本,一位美國,父母希望他們學習中文,會聽會說,特地到台灣,讓語言的學習融入在生活中。短短不到半年,從聽不懂→到聽懂→會說→與人交談互動,進步神速。

另外兩個較小的新住民小孩,也是如此。 幼兒園每週二為母語日,藉著囝子歌引領小孩進入母語的學習。「上課實在真趣味,繪圖跳舞唸歌詩,認真讀冊捌道理,人人呵咾好教示。」這首囝子歌是本學期晨間集合必唸的兒歌,幾次下來會唸的小孩愈來愈多,但會唸不代表了解字意,前兩句易懂,後兩句較難。 無法一蹴可幾,但常聽、常說一定會進步的。

靖涵說~阿媽教我台語;芮岑~去教會學的。 語言除了交流溝通外,是一個人的身分認同中主要的構成部分,也是一個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

祝 連續假日愉快

Mandy








Related articles
Pas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