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 推廣幼兒健康操成為幼兒運動的起步式

新北市近年來特別針對幼兒運動規畫系列課程與活動,開發幼兒遊戲與影音教材、辦理成果發表與分享研討等,深獲現場老師與家長好評,也提高社會大眾對幼兒運動的關注。 繼2019推出專屬學前階段的幼兒健康操,提供幼兒園師生於每日30分鐘大肌肉活動課前暖身活動外,也鼓勵家長和幼兒一起來動健康。2020更新編幼兒健康操-「新北健康Follow Me」積極推廣成為大肌肉活動前的5 分鐘暖身操,普受歡迎,足見幼兒運動在新北市的備受矚目與重視。 「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達·芬奇」,相信孩子所有的學習從運動開始,就如同幼教老師們很喜歡將大肌肉活動安排在一整天課程活動的開始,動得夠自然也靜得下來。幼兒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大、小肌肉的發展,更能培養孩子的肌耐力、平衡感、柔軟度、爆發力、感覺統合、動作協調能力等,也讓孩子從運動中認識自己。 我們常常在大肌肉活動中看見孩子臉上的笑容、滿足,孩子因自己完成指定的項目而欣喜,因為失敗而有努力不懈的精神,在挫折中練習,在練習中成長,運動家精神從經歷中體會,對自己更有自信與成就感;更從活動中獲得如何保護自己、注意安全和降低傷害的意識。 課程中也會設計團體互動的內容,增進與同儕分工合作、發展人際關係;在彼此加油下,更能凝聚班上的團結氛圍,有助於其他活動的進行。 每天帶領孩子們持續三十分鐘以上的出汗性運動,可以看見他們對活動的參與度和專注度,都有明顯的提升。老師們通常會運用豐富且多元的素材設計大肌肉活動,先了解素材的用途,也會針對各種素材設計不同的運動課程,難易度依孩子的能力做調整,也會讓孩子們進行重複性的練習,一方面可以提升他們對動作的熟悉度,另一方面則刺激孩子們對於活動的敏捷度,以及促進腦部運動區的活絡,進一步發展動作計劃的能力,這樣會發展威來更有效率地去學習較複雜的動作。 我們也觀察到,幼兒運動還能協助孩子建立紀律與規則的理解力,原本不擅長排隊和等待的孩子,經過課程的練習,都能做得很好!看見孩子從不會到會,從會到精熟,這樣的學習發展歷程,讓老師又感動又驚喜。 我們也堅持每天讓孩子們做持續性的跑步練習,晴天時在操場進行,雨天則移動到室內空間完成。藉此提升孩子的心肺功能以及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並在運動後補充足夠的水分,增加其新陳代謝。班上在持續的運動下,孩子的感冒次數也明顯降低。 雖然幼兒運動風潮已獲得幼教學者專家與現場老師們的重視,幼兒家長也有較好的運動概念,但我們仍要呼籲:運動應從家庭中做起﹗我們發現,剛入學的家長時常給予學校正面的評價,因為,孩子來上學之後,除了變得很愛運動之外,也變得很有自信和成就感。每天願意陪伴孩子運動三十分鐘以上的家長說,這樣做之後,感覺帶給家庭更健康愉快的氛圍,更能促進孩子的正向情緒的建立。而更多家長反應的是,孩子上學之後都變得比較好入睡,睡眠時間也拉長、固定。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10 個你必要知的足球好處

足球世界盃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每個忠實粉絲每天晚上都熬夜支持自己最愛的隊伍,希望他們可以進級,拿到世界盃。很多人很喜歡做運動,特別是踢足球。有時我們會覺得把球踢來踢去很無聊。 一同學習足球的知識吧! 增加肺活量-除了游泳都有此效果,足球也有這個功效。因為足球的運動量很大,所以肺活量一定要很大。運動員要懂得控制自己呼吸,一直呼吸,讓自己可以得到最多的氧氣。踢足球需要很多氧氣,吸進去後,又要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樣大量的一吸一呼,會慢慢的增加肺活量。除了會增加肺活量,也會令呼吸平穩。 形成正確的品德-足球看似很容易,只要把球踢進門就可以了。但其實,足球訓練你的意志力和毅力。當你面對如此大的陌生場地,對著不同的阻攔,你還是要跟隊友一起把球踢進龍門。無論你遇到甚麼,你還是要堅持下去。另外,足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握到的。你要控制身體和球,對新手來說確實比較難。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培養自制力,才能自主學習

具備自制力是一個人在生活、學習、人際關係上取得優勢的基本條件。從小讓孩子立下作息規矩、建立好習慣,進而內化成自制力,孩子就能朝著自主學習邁進。 爸媽帶4歲的小彥參加日本旅遊團,每到一站,導遊集合大家作景點解說時,小彥總要搶到第一排,否則就當眾哭鬧。進餐時,他只吃白飯,對日本的海產一概不取,爸媽怕他體力不足,只好讓他補充餅乾、飲料。 同團才3歲半的凱莉卻表現得乖巧。個子小小的她無法擠到第一排時,她會跟爸爸說:「我想聽叔叔講話。」身旁的大人聽了紛紛自動讓位,讓她擁有站在第一排的禮遇。進餐時,凱莉面對與平日不太一樣的新菜色,在爸媽鼓勵的眼神下,一一嘗試,發覺陌生的食物另有一番美味。晚上小彥入睡後,媽媽捫心自問,是不是因為平日給兒子太多的愛,卻過於縱容,讓孩子的溝通和調適能力變差?媽媽也很想了解,凱莉爸媽的教養秘訣究竟是什麼? 培養孩子自制力,大人要適時放手 寶寶1歲多開始,雙腳會走路,視 野比爬行時開闊許多,行動速度也更快;雙手會取物、探索、把玩, 享受隨心所欲,世界變得有趣極了。這時候的寶寶一心想要自由自 在,不願受束縛。如果此時凡事順著寶寶,孩子確實很快樂,但是這 樣的快樂是短暫的,只侷限在能保護及包容他的場合。 學習是終身的事,爸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年齡與發展特性,逐步培養孩 子的自制力,當看到孩子具備與年齡相符的自我控制能力,言行表現成熟時,唯有逐漸放手,孩子才能獲得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盤的能力。什麼是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能控制情緒、約束言行,而堅定達成目標的能力。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一種,具備自制力是一個人在平日生活上、人際關係間、學業上、事業上和人生中,取得優勢的基本條件。 從小培養自制力的方法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如果沒有自尊心或外在的規範,很容易就懶散,所以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規矩、培養好習慣,進而內化成自制力。建議爸媽從以下基本重點做起: ● 養成規律的作息-提供規律的作息時間,3個月大的嬰兒也能和大人一樣,日夜分明,即使夜間需喝奶,仍能繼續睡覺。孩子的生理時鐘規律化之後,早上睡飽自然醒,爸媽不必費神喚醒;進餐時肚子正感饑餓,就不會挑食;上床時間已覺疲憊,不須催促躺下即睡。從小有了良好的規律,孩子以後較能自我管理。 ● 建立物歸原位好習慣-從寶寶6個月大開始,爸媽就可善用寶寶的視覺記憶,提醒他記住家中物品的位置,例如爸爸的安全帽放在矮櫃上;1歲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可練習將使用過的物品立即放回原處,例如喝完水把杯子放回茶盤上,玩好玩具後放回收納盒裡。爸媽不要小看這些細微的習慣,它會影響孩子學習及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 該嚴肅時爸媽要表現出來-當孩子1歲3個月進入幼兒反叛期,做出危險、無禮的言行時,如果孩子對於爸媽和顏悅色的規勸並不聽從,爸媽應改以嚴肅的態度、堅定的語氣,讓他知道不當言行不會被認同,這麼一來,孩子才會學習調整言行。 ● 建立正確金錢觀和消費習慣-孩子無法克制欲望、看到什麼都想要買,這是爸媽非常頭痛的問題。如果爸媽能用身教、言教,帶領孩子一起過勤儉樸實的生活,平常愛物惜物,不亂花錢,孩子比較能學會有計畫地使用金錢,長大後也比較有自制力。 ● 鼓勵孩子持之以恆-對的事做一次並不見得就能成功,持之以恆才會成功。英國倫敦大學沃德爾教授發現,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同樣情況下做同樣的事,大約經過 66天之後,就會做到「習慣成自然」,把好習慣轉化成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將以上種種的好習慣不斷地重複練習,就能幫助他增強自制能力。 人生難免有起有落,遇到挫折、打擊時,唯獨有自制力的人才能面難關。只要讓孩子養成自制力,懂得自我管理,孩子就能在「人生」 這門終身學習的課程中,積極、快樂地學習。 文╱高麗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提升幼兒世界觀 親子旅遊好處多

不少父母都有帶孩子外出旅行的經驗,這是一個創造回憶,提升親子關係和感情的方式。但是出門在外,一定要特別注意寶寶安全,避免發生意外,還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並且準備急救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一、和幼兒一起旅行的好處 1. 知道世界之大 如果孩子總是待在家裡,他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妳可以先從離家比較近的城市開始,再帶孩子到國外走走。 2.真正連結彼此 越來越多的孩子花很長的時間待在電視和電腦前,親子之間少了真正的互動和連結。一起到戶外可以讓你們真正的享受只有彼此的生活。 3、更加了解彼此 如果大家都只忙碌著自己的事情,那是很難去了解彼此的。和孩子一起出遊妳可以更了解孩子的喜好,以及害怕什麼。 4、發現很多細節 孩子都是很敏銳的,所以他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妳沒注意的細節。和孩子一同出遊會迫使妳放慢速度,因此妳會發現很多細節。 5、擴大孩子視野 不同的城鄉或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風情,帶孩子一同前往旅遊,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孩子可能會發現值得他喜愛的新事物。 6、重燃冒險精神 幼兒都是喜歡冒險的。他們會藉由新的經驗去吸收各種新的冒險體驗。因此,當妳和他一起外出時,妳也可以重新燃起妳的冒險精神。 7、增加親子回憶 沒有什麼比和家人一同旅行的回憶更棒的了。創造共同的經歷回憶可以提升親子的感情,日後回憶時也是加溫的方式。 8、教導他們歷史 不論妳帶孩子去哪裡,一定都有當地的歷史可以講述給孩子聽,趁這個機會,妳可以灌輸孩子很多的知識,讓孩子淺移默化。 二、親子旅行應注意事項 1、事先規劃安排 出門在外可能會有很多的突發狀況,有可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危險。因此,最好事先規畫好路線、行程,避免發生不可預料的危險。 2、注意孩子安全 由於幼兒都很活潑好動,因此可能很容易走失或是發生意外。因此,妳應該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危,避免孩子發生意外。 3、準備急救措施 出門旅行難免可能會有吃壞東西,或是中暑等問題發生,因此,隨身攜帶一些基本的急救藥物,像是OK蹦、退燒藥等等。 4、滿足生理需求 有時候孩子可能顧著玩樂,忘了吃東西或是喝水、上廁所等基本生理需求。因此,妳應該要留意幼兒的行動,隨時幫他補充能量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當心兒童行的安全

馬路如虎口,許多兒童意外事件是在馬路上發生的。爸媽不但要隨時留意孩子的安全,做好各種預防措施,也要教導孩子交通安全的觀念,才能使交通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 曾發生國小學童清晨上學沒有注意紅燈,穿越馬路而被公車撞死事件,小孩行的安全再次受到矚目。 馬路如虎口 在交通擁擠的地帶,行駛的車輛通常不太有禮貌,又不守規矩,很少禮讓行人,所以兒童在過馬路時非常危險,家長應該要教導小朋友注意汽車的觀念。 此外兒童因為身高較矮的關係,在車子倒車時也很容易被撞到,家長要特別注意。 乘車安全不容輕忽 孩子除了在路上被撞,坐在車子中也會發生意外。有些大人對兒童的乘車安全並不十分重視,例如:應該讓孩子坐在後座,注意綁好安全帶﹔還要注意安全帶的尺寸是否適合較小的兒童、或幼兒乘車時是否備有兒童安全座等。 兒童身體小又輕,車禍發生受傷一定最重,如沒有綁安全帶可能整個飛出車外。有天窗的車子,常見到有兒童上半身都伸出車子的天窗,父母也不知道很危險,等於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 機車載孩子人包鐵兒童也常乘坐在機車後座,一家大大小小三個到四個人共騎一輛機車,擠成一團上路,危險性都很高。應該盡量減少騎乘的人數,並選擇品質有保障的安全帽。 別讓孩子將滑板車滑上路滑板車愈來愈風行,許多3歲到12歲的孩子都溜得很好,但是如果孩子玩滑板車到公園、校園、空地以外的地方,就很危險。如果孩子很喜歡把滑板車、直排輪玩上路,除了會重罰之外,孩子穿梭在大街小巷與車爭道也很可能被撞到。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閱讀該是件好玩的事。

「如果有一本書,告訴大人和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如何一起閱讀,這本書叫什麼名字才好呢?」我問幾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 庭想了一下,說:「閱讀躲在哪裡?」慈接著說:「閱讀真好玩。」另外兩個男孩則提供了:「閱讀遊樂園」和「閱讀金頭腦」。這些書名十足呈現小孩眼中的閱讀;我的看法其實也相去不遠。閱讀真不該躲起來,不論讀者是小孩或成人,閱讀都該是件好玩的事。 要讓孩子把閱讀看成在遊樂園裡的探索,可以從和孩子一起體驗圖畫書開始。圖畫書是圖像和文字一起說故事的作品,所以閱讀時不只是把字讀出來、把故事念一次;還要注意圖像說的故事,細細去體驗圖像本身的趣味與美妙。 怎麼體驗呢?可以試試以下的步驟: 先和孩子看看、摸摸整本書:感覺書的大小、紙質,看看封面、封底,認識作者與繪者,和孩子一起翻看整本書,任孩子一頁一頁看圖。 家長為孩子朗讀故事,從頭讀到尾。 重新把書翻看一次,這次讓孩子自己看圖說故事。 邀請孩子說說對這本書的想法。例如:喜歡這本書嗎?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哪裡?小孩如果只給簡短模糊的回應,家長可以先說說自己喜歡的圖像、人物、某個情節或情節的變化,再問孩子「那你呢?」此外,還可以鼓勵孩子畫出對故事的感覺,或是和孩子一起,把好玩的部份演出來。 體驗的關鍵在於讓孩子全面領受整本書,自在探索感興趣的細節,在討論和分享時再整體想一次。千萬別把親子共讀變成閱讀測驗或灌輸大道理的功課,這樣孩子是不可能愛上閱讀的。 細細體驗,孩子才能領受圖文的美、情感、創意和想法,享受閱讀的樂趣。那一天,孩子貢獻出書名後,我又問:「閱讀到底躲在哪裡呢?」「書裡啊!」幾個孩子說。「那麼,要怎樣把閱讀找出來呢?」我再問。「翻開書啊!」孩子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說得真好,就把書翻開吧! 文/蔡敏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基本概念 流行性感冒或流感,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爆發快速且散播範圍廣泛。每年全球大約有5%~10%成人受感染,約20%~30%小孩受感染,全球每年約300~500萬人因感染併發重症,29萬~65萬人死亡。 流感通常病發突然,對多數人來說,病毒持續7~10天後消失,大部分的人都會痊癒,但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像是老年人、幼童或免疫系統弱的人,病情會更嚴重,甚至可能死於併發症。 流行性感冒非常普遍,影響年齡範圍不限。好發於秋、冬兩季,成年 人每年至少感染2~3次,孩童每年至少感染6~7次。但可透過減少接觸風險來控制,請和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流行性感冒症狀 接觸流感病毒24~48小時後可能會出現流行性感冒症狀,症狀通常維 持4~7天,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 以下是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症狀: 頭痛、高燒至40度、身體發冷、肌肉疼痛、虛弱、疲勞、鼻塞、喉嚨痛、持續性乾咳、呼吸不順、腹瀉、噁心及嘔吐 (多好發於兒童身上)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述提及,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都請諮詢醫師。若您是併發症高危險群,一但出現流感症狀就請立即諮詢醫師。若感染後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血痰、胸痛、意識改變、血壓低等,請儘速就醫,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第一時間注意到症狀,並於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疾病持續時間,並有助於預防更嚴重的疾病問題。 流行性感冒成因與感染途徑 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和D四類。只有A型及B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季節性流感流行。 A型流感最常見,可感染人、豬、馬、禽鳥、哺乳動物,此型病毒較容易發生變異,會造成大流行,包括豬流感(H1N1)及甲型禽流感(H5N1、H7N9等,都屬A型流感。B型及C型僅感染人,只會發生微變,B型會造成地區性流行,而C型較不會使人類產生症狀。 D型相較A、B和C型流感更罕見,且目前尚未發現傳人病例。 流感以飛沫和接觸為主要傳染途徑。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將帶有病毒的飛沫噴散至空氣中,若吸入瀰漫病毒的空氣,就會因此受感染。流感病毒可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一旦接觸到感染的物體或動物,故可藉由手沾染病毒再接觸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此外吃下感染動物的肉也會造成流感。 流行性感冒高風險族群 流行性感冒有很多罹病的風險因素,若經常接觸有病毒的環境或本身免疫系統弱,罹患流感的風險就更高。以下是罹患流感的風險因素: 年齡:5歲以下的孩童,尤其是2歲以下孩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 生活條件:居住在療養院、軍營或其他密閉單位設施。 免疫系統下降:接受癌症治療、服用抗排斥藥物或皮質類固醇,以及罹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或愛滋病毒),這些都會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免疫系統弱會更容易感染流感,增加罹患併發症的風險。 慢性疾病:氣喘、糖尿病或心臟方面等慢性問題,都會增加罹患流感 併發症的風險。懷孕:孕婦容易罹患流感併發症,尤其是懷孕第二期至第三期的時候。肥胖: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高達40或更高的肥胖人士,會增加罹患流感併發症的風險。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

能力一: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看病時,要瞭解自己身體狀況並能清楚向醫師說明下列事項: 1.哪裡不舒服2.是否有特殊體質或飲食習慣3.我生過的病4.目前正在使用的藥品5.最近有沒有考試、平時有沒有開車、工作性質有沒有需要操作機械6.女性需告知是否懷孕、正準備懷孕、正在餵食母奶 能力二:看清楚藥品標示 具核對下列事項能力1.姓名2.藥品怎麼使用3.此藥品可以治療我這次看的病4.藥品名稱和外觀對不對5.副作用或不舒服6.注意事項7.使用多久8.藥品保存期限與方法9.如果是自己買成藥,檢查包裝上有沒有衛生署核准藥品許可證字號 能力三:清楚用藥方法、時間服藥應依藥袋標示的時間,口服藥品應以足量的開水服用(不要以葡萄柚汁、牛奶、茶、果汁、咖啡等飲料配合服用) 能力四:做身體的主人為了自己的健康,不在不當場合購買藥品,如攤販、地下電台、遊覽車休息站等,購買藥品時要請教醫師或藥師,凡廣告內容太過神奇的產品,都要特別提高警覺,有病看醫生,用藥找藥師。堅持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五大原則。 能力五:與醫師、藥師做朋友將你認識的醫師或藥師的聯絡電話記在緊急電話簿內,作為您健康諮詢電話,用藥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您的醫師、藥師好朋友,或直接找藥袋上的藥師電話做諮詢。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廿一世紀台灣母語的現代化展望

二月廿一日是世界母語日,台北一○一大樓出現五種台灣使用的語言,台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等,然而現今對台灣在地母語的刻板印象,也像出現的符號—問安。 近來雖有不少台灣母語復興運動,然則以今日華語的載體為台灣,台灣其實需要建立一個體系以承載台灣母語,並能隨時代推進的現代化工程。 語言除了是文化的載體,在世界許多地方更是國族認同的基礎。這也無外乎歷史上許多執政者,為了達成「政治目的」而消滅地方語言。藉由政治的預設,達到對特定族群的同化,獨裁政府得以十數年達到目的,而民主政體也不遑多讓,數十年內就可讓特定民族認同消失。即便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國家語言」業已立法,「請說國語」不僅常在國會殿堂上演,在一般公眾論壇平台,也以華語為預設甚或約制其他語言,如此顯然失去國家語言精神。 另外,台、客語等母語面臨傳承的挑戰。現今大眾媒體仍以繁體華語為預設。即便以台語播報的新聞,也常面臨外來語翻譯問題,不少直接以國語或英語方式代替。造成一般人對台、客語沒有專有名詞的印象。而以廣東話為主體的香港,許多港媒亦以華語漢字相應的粵語音譯,如「立陶宛」、「烏克蘭」譯音皆然。依國家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乃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國民使用國家語言不受歧視或限制。 既然設立這部法,國家各機關應該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精神,保障任何族群以其母語表達時不受限制。而今教育部閩南語辭典及客語辭典,更應推動現代化工程,針對現代外來語,得以過去由專家推薦用字方式,推廣外來語或現代詞語母語化,讓母語得以與時俱進。 例如,十年前,台灣許多人還會以台語「大粒卵」翻譯巨蛋,今天經過巨蛋台北、高雄人已習以為常。這或許需要時間,但也是保存母語最必要的方式。

繼續閱讀 »

10月1日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注你一臂之力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日舉辦111年度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記者會-「注你一臂之力」,邀請衛生福利部薛瑞元部長、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防疫大使楊烈及素人孕婦媽媽與其學齡前幼兒於現場率先施打,並共同呼籲符合公費流感接種資格之民眾,配合開打期程儘速完成接種,保護自己並守護親友健康。 薛部長表示,今(111)年度政府將持續提供630萬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後可減少流感的感染風險和降低重症機率,保護力約持續1年,所以須每年接種,同時亦不忘提醒國人COVID-19疫苗的重要性,兩種疫苗可同一天施打在不同手臂。同時感謝長期以來配合防疫的民眾與醫護人員的協助與付出,期望大家繼續共同努力,維護我們的健康。 防疫大使楊烈分享,自己在17年前罹癌現已治癒後至今沒有復發,生病後非常重視自身健康,現已69歲的他,平日拍戲之餘,也有打拳養生的習慣,近年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為提升保護力,已打滿4劑COVID-19疫苗。他也表示,因為即將進入流感的季節,自己將捲起衣袖接種流感疫苗,對抗流感,保護自己及家人安全,並希望跟他一樣曾有或現為罹患重症的朋友,一起來打疫苗、顧健康。 疾管署指出,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於10月1日起開打,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除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時間在第2階段,其餘包括醫事人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人員、學齡前幼兒、孕婦、高風險慢病、罕病、重大傷病患者、嬰兒父母、幼兒園托育機構人員、學生、禽畜業動物防疫人員等對象均於第1階段。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接種後保護力平均約可達30-80%;對18歲以上成人因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對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疾管署也提醒,今年全臺約有4,000餘家接種合約院所,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