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故事

故事分享賽與生活母語

五月下旬開始,園內舉辦一系列的故事分享,首先登場的是英文故事分享賽,大班的孩子說故事,中小班的小孩則是兒歌分享。 每年此時都會舉辦故事分享賽,讓小朋友自由報名,分別以英文、中文/華語以及台語/閩南語上台,練習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故事的內容,一方面是讓小孩們有更多練習使用六大領域 – 語言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累積更多上台的經驗,從中建立自信心。 故事分享和與同學一起上台表演不同,如果是和朋友一起上台,還能左右看一下他人的動作,或者老師也會在台下示範,但說故事可不一樣了,必須一個人主打全場,壓力可不一樣。上台的勇氣可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只要多上幾次台,一定會進步的 。 故事分享賽,依次分為英文、中文和台語;每年都是中文故事報名最踴躍,其次是英文,台語最少。中文是台灣的主要語言,在家、在學校以中文交談或聽的次數、機會較多,自然就較熟悉、也較熟練,聽得懂說話的內容,就會有共鳴。 英文則是許多爸媽的期許,也有所要求,想參賽的人雖然沒有中文的多,但還是比台語報名的人數多;台語,敬陪末座,小朋友興趣缺缺,沒有信心,好說歹說才說動小孩願意報名參加。 把母語教學融入生活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母語教學,也鼓勵幼兒園能在校園裡多提供一些母語活動。母語不只限於台語,還有客語,原住民語或其他語言。 現今生活中還會使用母語交談的,除了老一輩的父母、長輩外,年輕家長很少會用母語和小孩交談,原因是自己也不會說、不懂,小孩們也因為日常生活中聽與說的接觸機會少,自然就不會了;加上資源也少,孩子對母語的熟練度可以說是很難跟上。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語言是一種工具,光是單純學語言會感到無聊而放棄,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孩子們喜歡的活動進行,例如唱兒歌或童謠、 聽歌曲故事、看戲曲等等,孩子們透過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而被吸引, 自然而然就有學習的動機。 其實現在網路上很多母語資源,例如教育部的「本土語言資源」網站就有很多兒歌,Youtube網站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各種不同母語兒童故事影片。 另外,很流行的播客Podcast上也有給孩子聽的母語頻道,例如「阿嬤講古予你聽 ~ 台語繪本唸讀」以及「牽囡仔 ê 手,來聽囡仔古」,只要在手機上加入這些Podcast頻道平常就能隨時播放給孩子聽,當然市面上還有很多母語繪本或有聲故事等,如果您有其他好的母語資源,歡迎推薦分享。 「阿伯阿伯,稻子種真濟,有的家已吃,有得提去賣;有的送乎厝邊頭尾,有的留咧作甜粿。」 祝 闔家平安 喜樂滿足 Mandy

繼續閱讀 »

仁和故事

起源 1974年時,洪南海先生和楊素姻女士原本是曾在不同高中、國中、小學等任教的資深教師,他們看到台南隨著都市化,原本的藍天和綠地逐漸被建築物取代,為了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和他們的童年一樣,在綠地奔跑運動自由發展,因此他們毅然提早退休成立仁和幼稚園。 由於洪南海先生從小就非常熱愛體育,游泳、田徑、網球等運動都有涉獵,在長榮中學就讀時,更參加足球隊代表出賽,畢業後也擔任多年的體育老師,因此在創辦幼兒園時,堅持為幼兒體能發展保留了大量的活動空間,例如可以踢足球的草場,並有多種體能課程,多年來更添增了許多幼兒專用設備,包括游泳池、大蝴蝶體能遊樂場等。 仁和不僅有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團對外,多年來也屢次獲得各教育單位、衛生單位評鑑績優,除了針對幼兒發展的一般智育課程,仁和相當注重幼兒體能發展,不僅有各項幼兒專用體能設備,也有專為幼兒設計的體能課程,並聘請體能老師指導,為無數仁和寶寶打下未來人生的基礎。 孩子的笑容和活力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我們誠摯的邀請您,讓孩子的夢想與成長,從仁和開始。 著作 幼兒體能遊戲500例 (2002) 足球的指導法 幼兒的自然科學 錢幣拾圓的遊戲 有趣的鉛筆遊戲 幼兒的數概念培養 想出動動乒乓球的遊戲 火柴盒與火柴棒的遊戲 報導記錄 聚珍台灣 – 1940遠征甲子園的長榮中學足球隊 【府城今昔】 吳昭明筆下的老台南 – 洪南海 《一》 【府城今昔】 吳昭明筆下的老台南 – 洪南海 《二》 【府城今昔】 吳昭明筆下的老台南 – 洪南海 《三》 【府城今昔】 吳昭明筆下的老台南 – 洪南海 《四》 正港的臺灣「足球元年」── 從臺南的長榮中學開始說起 80 年前,臺灣的全島冠軍「長榮中學足球隊」到日本參賽的結果是? 特此感謝吳昭明先生、聚珍台灣團隊、林欣楷先生報導記錄歷史 洪南海先生早年參與足球隊的照片資料來源:聚珍台灣 洪南海先生 拍攝於民國69年 仁和幼稚園運動會 楊素姻女士 拍攝於仁和前門 校園環境 理念特色 園所資料 園所名稱:臺南市私立仁和幼兒園  設立許可文號:南市教字第46129號  園址:臺南市東區崇學路230巷52號  園長:陳滿足 電話:06-2684079/06-2684080  Email: info@jenher.com 教員人數:13  教室間數:10 間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聖誕節的溫馨小故事

曾經聽過一個有關聖誕禮物的故事在聖誕節快到的前夕,一對貧窮夫婦,想要在聖誕節送一份禮物給對方,但是卻沒有錢…先生有一個很漂亮的懷錶為了給丈夫購買一條白金錶鏈作為聖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美麗的秀髮。在互相不知情的情況下丈夫出於同樣的目的,賣掉金錶給妻子買了一套髮梳結果陰差陽錯 ,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盡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是無價的真正珍貴的是珍惜彼此的愛冬天裡,只要用心,默默燃燒的小燭光依然可以帶給人們溫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生活點滴就是一篇篇的故事

「園長~昊謙說飛機的翅膀不會動,只能向左、向右傾斜」。週四課後時間,玹鈜阿媽轉述小昊謙的話,站在一旁的他露出得意的笑容。 昊謙是書櫃的常客,一有機會就會坐下來翻閱書本,不只是繪本,連小牛頓、小百科的書都愛,小腦袋因此裝了不少的知識;專注的態度,即使身旁的人玩得很嗨、聲音很大,都不受影響,書的魅力吸引著他全神貫注,今年小班的他,幼幼班時也是如此。 書中自有黃金屋,小小孩的眼中看見書的無限價值! 孩子有此習慣與態度,和父母的教養、家中的習慣氛圍有關。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匯聚而成的。 如何和孩子親密互動?讓他愛上閱讀?養成好品格、大能力?不用討好不用說教,只要唸故事就好。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老師,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看到孩子滿足喜樂、熱衷學習、與人為善的表現,深覺在親職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做成分享,幫助父母體會教養孩子的喜悅與感動。而閱讀是一切教育學習的基礎;愛則是親子間最珍貴的資產,汪老師相信,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同時涵蓋了這兩樣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呼籲父母和老師不要錯過這個與孩子親密互動、貼心交流的寶貴機會。 把握和孩子分享愛與智慧的幸福時光! 對學前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是他們的天與地,他們最愛的人若能放下工作,只是專心地為他們唸個故事,即使沒有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孩子可以深深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閱讀是語文能力與思考能力的醞釀,更是一道開啟知識之門的鎖鑰;仁和深知它的重要性,因此安排每週二天的「親子共讀」,提供父母唸故事給孩子聽的機會,並請做成紀錄。 問小朋友:「喜歡看書的請坐下。」只有少數幾個站立,他們誠實的說喜歡看卡通、喜歡玩;大揚說~書的字太多了。再問~「爸媽唸書給你聽的請舉手。」幾個沒舉手的大班生說是自己拼字唸的,請老師和父母分享,此階段的小孩,是需要家長的陪同,唸給他們聽,也能累積更多文字的語言。 閱讀應該是件好玩的事。要讓孩子把閱讀看成在遊樂園裡的探索,從圖畫書開始。圖畫書是圖像和文字一起說故事的作品,所以閱讀時不只是把字讀出來、把故事念一次;還要注意圖像說的故事,細細去體驗圖像本身的趣味與美妙。 圖畫書、繪本故事,作者以文字的敘述和圖像來呈現,讓閱讀者從中學習,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是教導的一種策略。 生活的點滴,其實就像是一篇篇值得敘述的故事。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與其說教 不如多說故事

最近四個妹妹回台省親,閒聊起來才發現,我們共同的童年回憶竟然都是睡在榻榻米上聽母親講西遊記的故事。 媽媽講古 滿足心靈生活-民國40年左右的台灣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很少,我們最大的娛樂就是聽老人家講古,夏天晚上去院子裡乘涼,冬天則窩在溫暖的被窩裡聽故事,聽完故事後,心滿意足,各自在心中繼續自己版本的續集。 那時雖然物質生活很差,但是心靈生活充實,現在回想起來,母親在忙完一天家事後還肯講故事給我們聽,真是不容易。 一舉一動 流露愛與期望 -以前的父母從不把愛掛在嘴上,但是一舉一動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而這個愛與期望正是激勵我們上進,在我們跌倒時,使我們有勇氣再爬起來的動力。看到現在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情形常覺很難過,不知為何,他們把親子最美好的那一塊丟棄了,父母跟孩子講話都是催促、責罵、抱怨,「功課作完了沒有?、為什麼考的那麼差?」、「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 當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講不聽、叫不動時,或許應該停下來檢討一下跟孩子的互動是不是出了問題,不要繼續用原來的模式讓問題加深。 與其說教 不如多說故事 父母講故事不一定要照書講,自己可以編很多生活的經驗進去,孩子都喜歡知道父母在他們那個年齡時的行為,這種說故事法可以增加孩子的共鳴。 親子相伴 共譜生命樂章-生命是個圓,大人以前講故事給小孩聽,小孩大了,大人老了,現在小孩講故事給大人聽。假如我們沒有跟孩子有共同的經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回憶時,我們怎麼期待孩子在我們年老時來陪伴我們呢? 現在的父母太忙了,忙著賺錢給孩子享用他們當年沒有的東西,他們忘了應該先給孩子他們曾經有過的東西。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愛,愈感受到父母愛的孩子愈受教,因為他不願讓父母傷心。 心靈困境 從閱讀找力量-前幾天報上有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拖著一個跟他一樣大的行李箱離家出走,因為他覺得別人的媽媽都在家陪他們,而他媽媽要上班,不能陪他,他覺得媽媽不愛他,所以離家出走。 我們除了感嘆現在的小孩早熟,小學二年級就懂得收皮箱離家出走之外,心中也覺很不忍,因為這孩子渴望母愛,他太小,不了解單親的母親不上班衣食會無著落,對這種孩子,母親應該唸很多跟他一樣情況的故事給他聽,讓他了解很多人其實跟他一樣,看看別人又如何度過沒有母親在家的一天,最重要的是母親應該養成他閱讀的習慣,讓他從書中去找慰藉。 親子關係需要經營,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故事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透過故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最主要透過故事,親子共同做一件事,這個感覺會在故事內容已經淡忘掉後,化成一股支持孩子上進的力量,因為他長長久久都感受父母陪伴的溫馨。 文/洪蘭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說故事,除了打發空堂時間,還有哪些用途呢?找到一個好的、適合的故事,學會適當的技巧,說故事,可以讓我們的教學便的更生動、更有內容、也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技巧予方法另列如下: 一、肢體語言表達方式 (一)大動作的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走下講台,走進孩子的座位,讓孩子的眼神隨著你的移動而移動,注意力也跟著你移動。 二、與聽眾的互動-讓聽眾「參與」故事的發展   說故事的時候不要只是單方面的「說」,應該將故事檢視一下,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讓聽眾「參與」,這樣可以讓聽眾保持對故事的興趣,也因為參與而讓他們對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讓聽眾「看」見故事 當你要告訴他人你親身經驗的事情的時候,通常腦海中會浮現當時的景象;當時的空氣、味道、週遭的環境、聲音、事件發生的細節、動作等等,說給他人聽的時候,只是有條理的將剛才提到的這些東西敘述出來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聽眾可以感受到事件發生時的情境,因為你的敘述是「立體的」,除了時間及事件的過程之外還有環境的敘述,其實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敘述、溝通,因為聽眾可以完全的與你「同步」,一起感受到你親身的經歷。我們說故事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在你閱讀故事的同時,是否能先走進故事之中,想像、感受故事裡的氣息與場景。 四、營造戲劇張力 為了使聽(觀)眾保持興趣、想繼續聽(看)下去,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如何解決等。在說故事的時候必須掌握說的節奏,製造一點懸疑性。五、適當的聲調和語氣適當的聲調和語氣對故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如何用適當的語氣去膠帶故事的起、承、轉、合,甚至故事的發展、主角的語氣,情節的交代等,都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另外,將故事分段,每一段安排一個重要的情節,或是段與段銜接的部分用比較不同的語氣,可以維持孩子的注意力在故事本身,而不會覺得乏味,或是產生注意力轉移、疲乏等現象。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聽你說故事的訣竅

閱讀前的準備 1.挑選適齡的書籍:可以給小小孩讀比較直敘型的讀本,而意涵豐富 一點的可以等孩子大一點再唸。千萬不要挑完全超乎孩子理解力的書本,難度選「比孩子現行可理解的」再高一點點就好,這對孩子的語彙發展很有幫助。但無論如何,記得挑自己也喜歡的。如果自己都不感興趣了,怎麼冀望孩子也會喜歡呢? 2.勤訪圖書館:帶孩子到圖書館選本自己喜歡的書借回家,或是看一下圖書館當月主打的主題,這些主題往往都跟當時的季節或節慶有關。也可以觀摩一下圖書館講故事志工們的說故事技巧,學幾招回家運用。 3.事前預習:先了解故事的主題,也比較可以掌握孩子可能提出的問題。 4.創造友善的閱讀環境:挑一個安靜且舒適的地方,床邊也好沙發也罷,記得把電視或手機等容易干擾的電器關掉。最好也把念書的時 間固定下來,孩子配合度才會更高。 5.增加一些聽眾:孩子有喜歡的布偶嗎? 有的話,也讓布偶加入你們的聽故事行列吧!偶而也可以換換角色,換孩子唸給布偶聽! 6.製造期待:正式進入故事前,可以讓孩子看看封面,問他覺得故事會是什麼;或是跟孩子說:「故事要開始了!仔細聽好囉,看看小老鼠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小老鼠又會怎麼做呢?」 閱讀中的技巧: 1.放慢速度:這樣孩子才聽得清楚、跟得上。 2.加入聲音表情:遇到句號跟逗點時要暫停、碰到驚嘆號時則提高語氣、或是故意拉長句子與句子間的時間來創造懸疑感,都可以讓小孩對書上內容產生興趣。 3.嘗試多種聲音和語調:誰說唸故事書一定要字正腔圓? 如果今天故事中有巫婆,就學學巫婆的聲音吧!今天念的是三隻小豬嗎? 那就模仿一下小豬的鼻音!這個方法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來,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很不自在。但這招真的很管用,小孩聽到爸媽的怪腔怪調,很難不興致高昂的。 4.善用小道具:假如你正在唸的是雍‧卡拉森 (Jon Klassen) 的《這不是我的帽子》,不妨就實際找一頂帽子戴上吧!適當地使用一些道具,故事聽起來會更逼真! 5.融入歌曲或是手偶:如果有什麼兒歌是寶寶會唱,也跟故事主題相關的話,念書前不妨先帶孩子唱唱歌熟悉一下。孩子若有喜歡的手偶或布偶,也可以讓手偶們來客串,演出故事裡面的劇情。寶寶可是很喜歡的喔! 6.容許中途被打斷:唸故事書並不是要整本念完才算數。暫停一下,回答寶寶的問題,或是讓孩子換個姿勢都沒有關係。有的孩子聽到有趣的部份會分心,拉著你去做剛剛你書裡提到的事,沒關係,就順著孩子的意願走。甚至有些好動的孩子手頭閒不下來,非得要在你念書時邊聽邊畫畫,那也無妨。要讓共讀成為好玩的事,可別當做是無聊僵化的例行公事來處理。 7.讓孩子也參一腳:你可以請孩子幫忙翻書、幫忙給故事主人翁配音、如果孩子已經熟悉故事書內容的話,還可以故意留白,請孩子幫忙說出接下來的發展!也可以請孩子說說他認為的結局是什麼。孩子會很高興從被動的聽眾變成主動的角色。 8.不要怕重複:哪怕手上這本書已經念過一百遍了,如果孩子喜歡,複念也是件好事。對小小孩來說,「重複」絕對是學習的不二法門,也是發展認知的必要過程。 9.試著唸韻文:除了故事書以外,偶而也可以提供一些像是詩或歌謠等朗朗上口的韻文。孩子對於韻文的興趣和接受度是很高的。 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沃土,只要爸媽掌握好這些念故事書的小訣竅,自然而然地,你會發現,愛書的種子正緩緩茁壯著。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自我表達力──如何說一個好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會羨慕口才好的人,因為他們能夠說得一口好故事,這裡的故事不是只過去我們在童話書中看到的,而是對於自我想法表達的代稱,如何將自己的故事說清楚,也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比你想像中的還重要。 「你的夢想是什麼?」看似一個簡單的問句,假使今天有一位陌生人向你提出這個問題,你有信心能夠將心中的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嗎?你是否能夠用任何一個陌生人都能理解的話語,清楚的說出你的故事?如果連你自己都無法將心中的想法說清楚,又如何要別人來支持你的夢想呢? 當你學會將自己的想法構成一吸引人的故事,並且表達清楚,讓每個通眾都能理解、進而給予意見,或許就是夢想成功的第一步。說得一口好故事,其實沒那麼難。 首先,開口練習 如果你是個害羞的人,那就拋開你的害羞吧!試著將想法說給他人聽,縱使你心中有千言萬語、上百個好點子,若是沒有適當的表達出來,也只是虛無的空想,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故事無聊而嘲笑你,如果真得有這種人我們也無需在意。練習自我表達不僅是幫助我們被更多人聽見,也幫助我們的點子有讓更多人看見的可能。好整以暇,不要歹戲拖棚 講話速度不要太快,太快的語速通常不那麼受人欣喜,調整好從容不迫的心情,將心中的故事娓娓道來。時間長短往往不是問題,重點是大家是否想聽你說話、有沒有將你的話聽進去,冷靜的態度,才能讓聽者感到舒服。長故事不見得是好故事,見好就收,有時候將故事背後的道理,留給聽故事的人去完成,更能帶來讓人回味無窮的想像空間。 讓自己的表達,不帶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試圖在言談中改變他人,反而用了太過尖銳的話語而令聽者感到不舒服,我們應該要學習尊重對方,而不是急著爭取對方的認同,這樣故事的敘述才不會帶有情緒性。 試著站在聽者的角度思考,對於表達意見上也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成功的引起動機─如何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說故事,有哪些技巧?一、肢體語言表達方式 (一) 大動作的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 走下講台,走進孩子的座位,讓孩子的眼神隨著你的移動而移動,注意力也跟著你移動。 二.與聽眾的互動: 1.讓聽眾「參與」故事的發展-說故事的時候不要只是單方面的「說」,應該將故事檢視一下,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讓聽眾「參與」,這樣可以讓聽眾保持對故事的興趣,也因為參與而讓他們對故事印象更深刻。 2.讓聽眾「看」見故事-如何培養感受與想像的能力 三.營造戲劇張力-為了使聽(觀)眾保持興趣、想繼續聽(看)下去,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如何解決等。在說故事的時候必須掌握說的節奏,製造一點懸疑性。 四.適當的聲調和語氣 適當的聲調和語氣對故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如何用適當的語氣去膠帶故事的起、承、轉、合,甚至故事的發展、主角的語氣,情節的交代等,都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另外,將故事分段,每一段安排一個重要的情節,或是段與段銜接的部分用比較不同的語氣,可以維持孩子的注意力在故事本身,而不會覺得乏味,或是產生注意力轉移、疲乏等現象。 文/林瑩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個個準備而來的說故事比賽

滅龍?到底要滅什麼龍?是恐龍嗎?老虎回答說:不是恐龍,是保麗龍….」「三個我一起去旅行,快樂的我、開心的我和害羞的我一起生活…」「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總是忘記自己出生在哪一年…」「小馬登登買了一雙鞋子穿在四隻腳上…」「大野狼去麵包店買麵粉把自己的腳用的白白的…」「一個早晨橄欖樹和無花果樹在聊天…」「有一天,有一隻慢吞吞的烏龜…」「每天天剛亮的時候,蛋蛋王國總是熱鬧滾滾…」「有一天他發現田裡有一隻鱷魚…」「有一群大象,有的小、有的老、有的高、有的大、有的瘦巴巴,雖然每一隻都長得不一樣…」「那個晚上,爺爺講了他最喜歡的書給我們聽…」星期三是大班說故事複賽的日子,小朋友個個都是有備而來,特別是在道具的準備,多數都下了一番功夫;上台臺風穩健,從容不迫;孰背故事內容,能流利的講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當時正下著傾盆大雨,孩子們說故事的聲音,快被雨聲給淹沒,春吟老師忙著調整麥克風的音量;而台下小觀眾的專注力,雖沒被雨聲給分散,但,隨著說故事者的表現而有所不同,只要故事題材、道具夠吸引他們,加上說者的魅力,不管雨聲多大,現場就會鴉雀無聲。孩子們的聽覺是敏銳的,敏感的,好不好聽會直接反應在行為上。不過,若過於干擾秩序,老師是會趨前提醒他們的。 有家長問:可不可以看著繪本說?那就變成念繪本讀繪本而不是說故事了。 聽故事很容易,說故事可是需要下功夫練習。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一件事想要有所成,是必須付出的,得花時間去做準備的。準備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 學習的順序是聽、說、讀、寫、做〈算〉,聽是第一個步驟。人的聽覺在母胎裡四、五個月就開始發展,六個月就對外界的聲音產生反應,所以說胎教很重要;「聽」接著是「說」,也就是表達能力,是學習的第二個重要步驟。過去長輩們常說「囝仔人有耳無嘴」,店店聽就好,不倘黑白講話,導致於孩子不敢表達,父母也不了解他們。不過,現今的孩子卻是「有嘴無耳」,不會傾聽別人說話,插嘴、專注力不夠、缺乏耐心,有時會因此衍生出衝突事件。所謂的過與不及都不好,拿捏的分寸都是學習的功課。 從聽故事與說故事中,學習讓自己的口能說出好聽與祝福別人的話,建立自身的能力與人際互動,這是需要父母、師長的協助與引導。下週三是中小班說故事複賽的時間,請家長協助小朋友做好準備,加油!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